你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动态 > 行业资讯

2亿用户,仅0.1%付费,360云盘死了还要骂它

2016-10-27 7:55:05      点击:

打开手机应用界面,看看有多少App你觉得很棒的、好用的,甚至是离不开的?


你想没想过,这些App里,有多少是挣钱的?

 

如果有一款App,你想不出它能如何盈利,那会不会某一天,爱不释手的你要跟它说再见?

 

10月20日,360云盘宣布关闭个人云盘服务,近两亿用户,每人数以T计的资料,面临大规模转移——这是继UC网盘、新浪微盘、金山快盘、华为网盘之后的又一家。

 

不少用户在360云盘的微博下谩骂:“当初说好不会关!”“感觉就像爱上一个人渣”“我177TB的空间啊……”



但我们也该看到问题的关键:如果有办法挣钱,谁会让它关?


据360云盘内部人士透露,付钱开通会员的用户不到0.1%,而网盘服务器和带宽的支出都非常大。入不敷出,再酷的服务也只好放弃。


360云盘,其实反映出不少互联网产品的困境——亿级流量,亿级亏损,众多用户的选择已经证明了它们的“优秀”,但难以变现的现实却让我们担心它们的“成功”。


美图秀秀月活用户2.7亿,而美图公司今年上半年亏损高达21.9亿元。高德地图移动端用户达到5亿,既没有内嵌广告,也放弃了本地服务O2O,最近也传出了盈利压力。


豆瓣创始人阿北曾说:“如果产品只有好的用户体验,却没有好的用户价值,做商业化就会非常困难,当商业化的东西伤害了用户体验,这两件事情就很难协调了。”小巴今天请教的秦朔老师也曾和墨迹天气创始人聊过,如果要简单追求盈利,墨迹其实有很多办法实现,但是他们为了用户体验选择谨慎尝试。


还有哪些流量很大,但是尚未挣钱的互联网产品呢?让我们来捋一捋。

尚未盈利但有明确盈利模式


O2O电商类:

例如饿了么外卖服务,虽然仍在推广比拼阶段,盈利模式清晰,运营逐渐精细,据说“已接近盈利



这就像京东曾被称为“亏损王,为什么投资者一直信心充沛呢?就是因为他们的盈利模式天然直接,加上规模巨大,扭亏为盈只是时间问题

 

视频音频类:


谷歌收购YouTube已十年,这家视频网站月活用户10亿,全球网民总数的1/3,虽然仍未盈利,但一年几十亿美元的广告收入让任何人都不着急它的未来。


同样,中国的优酷土豆、爱奇艺、QQ视频等网站,也有类似的盈利模式,难处在于如何做得和YouTube一样好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承诺不加贴片广告的Bilibili,并不属于这一分类——人家已经盈利了通过游戏联运


在音频市场,喜马拉雅、蜻蜓FM、荔枝FM也通过广告、付费增值服务和粉丝经济,找到了各自的盈利方式


社交网络、社交媒体类:


Twitter最近因为没有盈利+找不到收购者被频频吐槽,不过,如果仿照新浪微博(或者说Facebook)模式,在边栏信息流中植入广告,盈利仍然不难。


仍在探索盈利模式


社区论坛类:

 

创建于13年前的百度贴吧,注册人次超过15亿,日均话题数超过1亿,然而始终变现困难,目前主要通过出售广告位赚钱,但显然效果不佳

 

类似的还有豆瓣与知乎流量大、名声好、受众明确,商业化之路却一直不太清晰




工具类:


这大概是最尴尬的一类互联网应用了,无论是地图交通日历天气拍照修图还是网盘邮箱、系统工具、输入法,都流量巨大,却不容易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。

 

常见模式中,无论是电商、广告、付费内容游戏还是增值服务,似乎都不太对口。墨迹天气选择了空气果”这种空气检测硬件美图秀秀选择了美图手机作为突破口,能否赚钱仍然令人担忧。


放弃探索盈利模式


这样的网站恐怕不多,但是小巴想到了饭否。这家网站目前由创始人、美团点评CEO王兴提供服务器,用户中的一些程序员自发维护和撰写客户端……算是社交网络里的一朵奇葩吧。


总结完了,那么该如何“拯救”我们喜爱的互联网产品呢?就此小巴请教了几位大头。




秦朔

秦朔朋友圈创始人


“互联网‘拧毛巾’时代开始了”


一直以来,互联网都有风险资本作为它的“燃油箱”,不断地供油让它跑。在跑的过程中,建立了商业的模式。

 

传统的商业模式都是线性的,渐进成长的,而互联网模式是非线性的,可能很长时间不挣钱,过了某个拐点之后收入就是指数级上升。

 

所以长期以来,对于互联网,大家没有把挣钱当作最重要的事情,而把能不能建立用户粘性、用户规模能不能持续增长当作最重要的衡量标准。

 

很多互联网应用,特别是针对C端的应用,都是先培育用户习惯,相信未来总能找到盈利模式。包括最新的摩拜单车,我昨天见到它的CEO王晓峰,他也是很坦率地说,目前并没有想好这个东西能怎么赚钱。

 

这是长期的互联网资本模式、免费应用模式带来的必然。

 

而整个互联网移动端的人口红利不再之后,大家对于当期的盈利、损益和成本控制的意识都大大加强了。以前可以把挣钱放在未来,因为规模还可以增长,但现在你的规模已经不怎么增长了,那盈利就要尽快开始体现。如果体现不了,就要通过压缩成本来挤出利润。

 

所以,中国的互联网在有些方面开始了像传统企业一样“拧毛巾”的时代

 

但也要分开来看。比如墨迹天气在商业化上其实有很多手段,广告啊,社区增值服务啊,只是做得比较谨慎保守。而高德属于阿里的整盘棋,包括和UC的整合、LBS应用、未来的互联网汽车等等,也不能单点去看损益。

 

我认为不能够因为360云盘这一件事情,就认为大家都要赶快砍掉不挣钱的业务。





魏武挥

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、科技专栏作者


“关键是收入能否应付成本”

 

360云盘这件事,不仅仅是因为变现难,更重要的是成本太高。

 

一个商业项目,当然要衡量成本和收入,关键就是成本。像云盘这种服务,成本一个是我们都知道的带宽和服务器,成本很高,另一个就是内容审核,不能出现色情、侵权、非法信息。

 

你想啊,上亿用户使用的云盘,肯定会产生大量内容需要审核。文字还好一点,可以通过关键词扫描,但如果是视频,审核起来就非常困难,成本会非常高。即便有一点点收入,也不足以消化这些成本。

 

其他一些工具类的互联网产品,如果说它的收入足以应付成本的话,生意当然可以做,无非是利润率高低的问题。但是云盘这种生意,恐怕在中国这种国情下,收入难以应对这些成本。

 

像外卖服务,规模越大,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,因为里面存在一个边际效应递增。但是云盘服务,是规模越大,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小,因为内容审核的成本就越高,没有边际效应可以做。

 

所以我们也看到,这次360云盘转向企业级服务,转向to B端的云服务。这条路应该是通的,因为第一,企业服务一般都会收费;第二,企业对内容有自我审核。这个生意至少从逻辑上讲得通。

 

至于其他互联网应用,要说用户上亿,完全不知道钱在哪里,其实还是不多见的。无非是说盈利规模可能不够大,因为有些不是高毛利的业务。


上海赛一信息科技中心

http://www.saiyicae.com/contact/